發(fā)表在《啟東教育》2011.02
靜悄悄的詩化
——聽汪東瑋老師執(zhí)教《秋天》有感
海德格爾說:“詩意(美)是人安居的本質(zhì)和原始形式?!蓖魱|瑋老師執(zhí)教的《秋天》一課,不由得讓人感受到:原來,語文可以這樣詩意的棲息在課堂里,語文教學可以如此詩化學生的心靈?!氨娎飳にО俣?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?!痹娨獠辉x我們遠去,它就在不遠處,等著我們?nèi)ヌぴL,去追尋。汪老師就是這樣一位追尋者。
一、營造詩一般美麗的語境
課堂伊始,師生一起輪流背誦、回味詩歌的一二小節(jié),表面上是溫故,其實,學生已經(jīng)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走進了詩歌的意境。因為,《秋天》這首詩不僅有長短疾徐的詩句、回旋跌宕的段落,更有原野上那溢彩流芳的迷人景色、熱烈歡快的豐收景象,汪老師與學生的合作吟誦讓學生與秋天來了個零距離接觸,讓秋天的迷人景象在學生面前詩意地鋪陳開來,充分地盛開在學生們的心里。
“詩歌不是思想,它是將聲音神圣化?!币蚨?,詩歌獨具的節(jié)奏和韻律,讓詩歌充滿了音樂之美。汪老師善于把握詩歌的這一特性,營造唯美和浪漫的詩境,從而啟迪學生投入真誠的思考、感悟。如美讀詩歌這一環(huán)節(jié):
師:詩人就這樣抓住了秋天里一些最為典型的景物,表達了自己滿心的喜悅。再讀讀3-5小節(jié),關注這些變紅的字,你會讀得更好。
師:發(fā)現(xiàn)這些字的讀音有什么共同點?(學生交流)在詩歌的寫作中,這叫押韻。不僅是這三個小節(jié),整首詩都押了ao韻,讀起來瑯瑯上口。接下來我們合作和詩——老師讀整句詩,你們把劃紅線的句子輕輕地齊讀,我們來試一句?。◣熒驮姡?span>
通過緩歌慢唱、密詠恬吟的師生和詩,學生把握了詩的用韻、節(jié)拍、停頓,把握了聲調(diào)的抑揚頓挫、輕重緩急,把握了字音的響沉強弱、語流的疾徐曲折。這富有音樂美感的朗讀,乍一聽是聲音的波峰浪谷,實際是心靈的浸潤和頓悟,學生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和“秋”撞了個滿懷。在和美的誦讀中,教師、學生和詩歌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個美妙的詩境“場”,閃耀著詩一般的美麗。
二、創(chuàng)設詩一般激揚的場景
讀詩必要經(jīng)歷這樣一個過程:詩人心中之詩——紙上之詩——讀者心中之詩。要順利完成這一過程,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(zhàn),對教師來說更是一個教學難點??赐衾蠋熓侨绾务{輕就熟的將孩子們領入其中,享受其中的:
生:我從第四小節(jié)當中感受到這些水果都熟了,因為“蘋果嚷著冷了,要穿紅襖;葡萄嚷著冷了,要披紫袍?!?span>
師:是啊,果園里成熟的水果娃娃都嚷著冷了,咦,它們會怎樣地嚷著?出示( )地嚷著
生:它們會這樣嚷:“我太冷了,我太冷了,我要穿紅襖,不然我會著涼的?!?span>
師:還有的水果娃娃呢?
生:我覺得蘋果會這么嚷:“我冷了,我冷了,我的棉襖呢?快幫我拿棉襖來!”
師:其實啊,果園里不止一個蘋果娃娃,這滿園的蘋果娃娃都在嚷呢!不信,你聽,這邊的蘋果娃娃嚷著——(生自由嚷),那邊的蘋果娃娃也嚷著——(生自由嚷),這一群的蘋果娃娃都在嚷著——(生一起嚷)。葡萄娃娃也不甘落后,它們也在嚷著——
師小結:一個嚷字,嚷出了果園的熱鬧,嚷出了豐收的喜悅。孩子們,讓我們一起來高高興興地嚷一嚷吧?。ㄉR讀第四小節(jié))
好的詩常在煉意、煉字、雕詞琢句上獨見功夫,因一詞一字而盡傳精神。高度凝練的語言,構成寓萬里于尺幅的藝術效果。顯然,一個“嚷”字既嚷出了果園的熱鬧,也嚷出了豐收的喜悅,它是秋天里的一筆“濃墨重彩”。如何抓住這個“嚷”字,用適宜的教學手段去喚醒學生的認識,幫助學生找到詩歌感情的“噴口”,從而讓這份獨特的“秋”在學生心中慢慢滋生呢?此處,汪老師猶如一位經(jīng)驗豐富的畫家,看似不經(jīng)意間輕輕點染,實則每個細節(jié)均精雕細琢。讓學生們也來嚷一嚷,蘋果嚷著什么,葡萄嚷著什么,用兒童喜歡的、熟悉的方式進行了文本的想象與創(chuàng)造,這種想象與創(chuàng)造不是枯燥無味的說教,也沒有威逼與強制,是學生自發(fā)的、愉悅的思維活動,其效果就生動地詮釋了這句名言“人類思維是最美麗的花朵?!鼻瓢?,一張張笑臉紅通通的,一雙雙眼睛熠熠生輝,一雙雙小手如雨后春筍,他們“視通萬里”、“思接千載”,想象在自由的國度里馳騁、飛揚;他們興致勃勃、如癡如醉,創(chuàng)造的火花在迸發(fā)??梢哉f,此時此刻學生正在獲得對詩境的最大限度的品味與再創(chuàng)。去除了理性的說教,把充滿幻想的童真、童趣還給了學生,通向了心靈。在這夢幻世界里,學生的心靈、精神得到了充分自由的舒展。他們的情懷,他們的感動都有了傾吐的對象。的確,想象一旦和他們的興趣、閱歷和經(jīng)驗結合起來便是審美,詩意的個性傾向就成了審美的傾向?!拔依淞耍依淞?,快把我的紅襖拿過來!”“我冷了,我冷了,我要披紫袍!”學生們?nèi)鲁龅耐灾烧Z,是詩歌形象的再現(xiàn),蘊涵了一種真摯,一種審美,一種感悟,一種詩趣。此時,你已分不清他們究竟是學習者?亦或是詩人?還是詩歌的一部分?因為,汪老師于不經(jīng)意間將教學賦予了詩一般的激情。
三、觸摸詩一般凝煉的情感。
教師并沒有在這教學的高潮處戛然而止,她運用詩性語言引領學生再次深入詩歌:
(音樂起)師:秋風帶我們收獲累累碩果、秋風帶我們收獲糧倉滿溢,一路走來,連滾帶爬、調(diào)皮可愛的秋風此時如同——師配樂范讀第六小節(jié)詩)
師:在這里,詩人用了2處打比方的句子,把什么比作了什么?(生思考后交流)
師:對,秋風這把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條,在這井井有條的田野里,我們仿佛看到了雪白的棉花,還看到了——
師:因此,我們由衷地說秋風是田野的梳子。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條的僅僅是秋風嗎?自己讀讀下面2行詩,關注這一處比喻,邊讀邊想: 是田野的梳子。
生:還有農(nóng)民伯伯也是田野的梳子。
師:你從哪里讀出來的?
可以說,此處是整首詩的“詩魂”所在。詩歌是含蓄而精煉的,詩人所要表達的強烈情感都含而不露地隱在詩中,《秋天》的作者放情于果園里,寄情于田野中,內(nèi)心的情感與景物渾然一體,主客觀水乳交融,詩情含蓄、韻味濃郁。怎樣才能讓學生觸摸到詩人的情、詩歌的魂呢?此處,汪老師用一個仿寫,引出了“農(nóng)民伯伯是田野的梳子”,繼而追問“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?”,從“汗珠”——“農(nóng)民的辛勤勞動”——“收藏收獲、喜悅、秋天”,這是學生與詩歌的情感在這里碰撞,靈魂在這里充實,精神在這里重塑,語言在這里靜默,思想在這里升華。我相信,這猶如詩一般凝練的情感定會鐫刻在學生的腦海里,銘刻在學生的心中。
這就是我們所追尋的教學的理想境界:詩一般的美麗,詩一般的激情,詩一般的凝練,就這樣,詩意一點一滴地、自然地滲透,它像一支小夜曲,婉轉柔美;它像一陣春風,吹散陰霾;它像一首情歌,輕吟淺唱;它更像一場春雨,靜悄悄地詩化語文、詩化學生的人生。